新华社上海9月15日电 题:为临床诊疗“加分” 我国医疗机构持续推动健康促进

  新华社记者龚雯、董瑞丰

  2022年上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9.4%,连续15年不断提高;广东省中医院下沉到基层教村民用日常食品、药品防治常见病;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围绕“防筛诊治康”提高大众防癌意识……记者15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上海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全国各医疗机构正积极推动健康促进,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做强主阵地 各地医疗机构创新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能力的一个过程,医疗卫生机构是主阵地,广大医务人员是主力军。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从建设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强化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化以及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将健康促进理念、政策融入到医院建设管理和服务全过程,各地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健康促进医院建设经验。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智慧门诊长者体验中心。医务人员正在为居民进行健康科普,手把手教老年人通过手机扫码,将健康知识库“握在掌中”。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介绍,截至目前,上海16个区全部成立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中心,共有40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建成健康促进医院125家。

  走向基层,将医院最新的医疗技术、研究成果、管理模式下沉到医院;走向国际,借助国际最新的技术方法提升中医药健康促进科学内涵……广东省中医院加强与社会各界合作,广泛开展健康服务。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说,以前大家觉得中医比较“古董”,现在医院全方位开展新技术、新手段,帮助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同时把健康促进从院内延伸至院外。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健康科普圈持续扩容

  90多岁的“时代楷模”骆抗先教授在75岁时开通博客为患者答疑解惑,普及乙肝防治知识,每年惠及几十万患者。

  “群雁高飞头雁带。”米锋表示,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卫生健康领域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领更多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人,投身健康科普的行列。

  据悉,我国已建成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对专家库动态调整,持续充实力量、优化结构。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吴永忠表示,围绕肿瘤,重点在“防”、核心在“筛”、关键在“康”。比如,建设重庆市肿瘤防治科普中心,培养一批能写会讲的科普专家,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健康科普体系;提前发布相关信息,基层单位可按需“选单”,近五年共开展科普活动1500场次。

  如何让医务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健康科普工作中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表示,面对病患时,医生要意识到一个肩承担了治疗任务,另一个肩承担了科普职责。不断提升这一意识,科普工作就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据介绍,上海共有医务工作者20多万人,作为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一支主要力量,上海创新性地提出将医务人员的健康科普作品代表作列入到高级职称的晋升标准,此外设立了财政经费支持健康科普人才专项,每年遴选和培育一批健康科普“引领人才”和“青年英才”。

  扩大覆盖面 多措并举提升患者满意度

  作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表示,医疗服务的目标是满足全民健康需求,其中,消除病痛的需求由临床诊疗来满足,还有更大一部分是对身心健康、幸福感的追求,需要通过健康促进来推动进一步满足。

  “健康促进对临床诊疗,既有‘减压’也有‘加分’。‘减压’是使疾病预防关口前移,‘加分’则体现在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医生能力、改善医患关系。”谢斌说。

  针对基层肿瘤防治能力不足的问题,2015年起,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龙头开展业务指导与质量监管,构建市级—区域—区县的三级“肿瘤防治网”,同步建立“肿瘤服务链”,通过“一网一链”推广全过程、同质化管理。

  吴永忠表示,肿瘤防治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医院、个人等多方协作。肿瘤防治体系“朋友圈”不断壮大,区县均建立肿瘤防治办公室,将助力肿瘤患者在“家门口”得到规范诊疗、康复服务以及健康促进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