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花盆、竹足球、曲竹单车、竹莫比乌斯环艺术装置、便携式咖啡桌、竹画……2023年服贸会上,在国际竹藤组织展区,各类“以竹代塑”产品展示出了别样的“竹”活力和时尚感,独特的低碳美学吸引不少观众拍照打卡、问讯采购。

W020230906357870077742.jpg 

国际竹藤组织展区 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摄

  作为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发展的风向标,服贸会通过持续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赋能绿色低碳生活。走进今年服贸会展区,现场可谓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消费场景,广受欢迎。

  国际竹藤组织展区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随着技术的进步,竹木材易光老化、霉变、开裂等影响竹木材性能的“老大难”问题逐渐被攻克,尤其是竹产品本身的环保特性和个性化开发,竹产品主销区不断扩大,北方地区开始越来越多采购使用,竹产品从小众逐渐走向更多人群。

  近年来,随着各界对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双碳”等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相关技术的进步也为人们乐享绿色低碳生活创造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绿”元素不断增多。

  在国家体育馆环境服务展区,国港通(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环保厨余机吸引不少观众和媒体的注意。“把咱们厨房里产生的食物垃圾倒进去,通过微生物技术,这些垃圾会被消化分解,少量残留物会变成有机肥,您可以用来种花种菜。”工作人员向观众这样详细介绍。据介绍,目前,智能环保厨余机成了不少国内高品质社区的标配,每年向日韩等国出口量也已达10万台,深受海外市场欢迎。

  一边是厕所,与之紧密相连的则是一间空间设计精巧的咖啡店。看似尴尬的生活空间布局,因为低碳技术的加持,非但不违和,反而有一种自然舒适的感觉。在绿协“双碳”科技服务集群展区,19家企业带来了最新的“碳中和绿色技术”研究成果和产品。其中,四川旅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绿色双碳智慧驿站”+“百变空间新经济(城市咖啡业态)”让人眼前一亮。

  据四川旅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总监杨冬介绍,智慧驿站内含有三大硬核科技。其中,在节水方面,采用的是真空吸附技术,用水量相当于传统厕所用水的1/6。同时它采用了泡沫封堵技术,可有效防止异味流出,即使周围居民在附近消费体验不会有不适感。据介绍,该类智慧驿站,旨在以公共卫生间刚需的“1”,打造“场景+”百变模块新经济应用场景,是一种驿站+零售+新媒体+新文创+新健康+新文化等叠加民生服务新经济的应用。

  在国家电投展区,口袋书大小的“续电神器”免费帮不少逛展观众的手机续上了电。据国家电投相关工作人员邢军帅介绍,这个看起来像是平板保护壳的“续电神器”实则是一个太阳能充电器。“从这次展会来看,大家对这类产品还挺感兴趣的。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种产品,这几年随着露营、徒步、溯溪等户外运动的兴起,太阳能充电器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相较普通充电宝,它在户外可随时打开,且有光就可以给自己补充电量。”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服贸会上环境服务专题首次设立了“低碳科技出行展区”,集中展示科技交互、智行无人驾驶等新能源和新技术汽车。可以说,在服贸会上,越来越多的消费体验空间因各种新技术、新工艺被赋“绿”添彩,而另一方面,线上绿色消费同样蔚然成风,绿色发展的潜能持续释放。

W020230906357870189189.jpg

  美团“青山计划”之小份饭餐盒以及由外卖餐盒重新“改造”利用而成的丝巾与荧光笔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这些飞盘、文具、丝巾等都是由我们回收的外卖餐盒重新‘改造’利用而成。”在美团展区,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美团“青山计划”。据悉,2017年美团推出行业首个环境保护行动“青山计划”,围绕塑料污染治理、减少食物浪费、推动可持续消费、应对气候变化四个方向的议题开展积极探索,推动行业的环保进程。截至今年8月,美团平台已汇聚超过109万青山公益商家共同支持环保行动,并有超3.6亿用户使用过美团外卖“无需餐具”功能。今年4月份,美团青山计划还与中国饭店协会一同发起了“小份饭助力粮食节约”系列活动,呼吁商家上线小份饭,防范外卖食品浪费。

  记者从阿里巴巴展台获悉,近年闲鱼与北京绿色交易所合作共同建立个人碳减排计算模型,2022年1月底,闲鱼上线碳积分账户,成为我国首个闲置物品交易平台的个人碳账户。

  借力数字化,从线下到线上,低碳行为相比以往更自觉、更精细。针对社会对“双碳”工具的需求日趋变化和发展,安永在今年服贸会期间发布了针对企业、个人客户创新研发出移动端产品“安永ESG掌上应用之碳算器”。“‘碳算器’能够帮助企业和个人拥有自己的碳账户,高效助力高碳排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以数字化智慧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李菁这样谈到。

  绿色低碳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到消费,其动力来自公众参与,成效则在于公众参与。根植低碳理念,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随着越来越多绿色低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持续推出,相信将会有更多人自觉成为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共同绘就以绿色为底色的美好生活。(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