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基建投资持续拉动经济增长。上半年,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引汉济渭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实现先期通水;福建重点项目实现“双过半”目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投资进度达59%。

  基础设施的稳步推进得益于多路资金的持续“输血”,金融发挥“先手棋”作用稳住基本盘。展望下半年,基建所需资金规模仍然较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将继续提速发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望迎来加量,信贷资金的及时到位将为基础设施投资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政策工具“多管齐下”托底基建

  在总需求仍显不足的情况下,基建投资持续发挥支撑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2%,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

  基建投资维持高增,得益于各路资金及时就位。为解决重大项目开工筹集资本金难这一首要问题,2022年国务院部署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助项目“一臂之力”。目前,739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帮助2700多个项目开工建设,资金支付使用比例已超七成。

  解决了资本金难题后,贷款资金为项目后续建设“保驾护航”,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同比多增1.05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5.8%,比上年同期高3.3个百分点。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该行聚焦水利建设、农村交通、城乡一体化、保障性住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领域,在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成效。例如在支持水利建设方面,农发行上半年累放水利建设贷款1388亿元,支持了安徽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广西玉林市龙云灌区工程等一批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为百姓用水提供安全保障。

  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提速,有效发挥了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21721亿元,累计支持专项债券项目近2万个,优先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建设。

  今年以来,多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将工作重心放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上。业内人士反映,由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投放时间集中在去年下半年,项目建设带来的实物工作量有待充分释放。

  “目前金融机构对基建项目的支持资金到位速度较快,制约项目开工的主要因素是审批环节滞后,由于开工前还需要出具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等报告,流程效率较低,拖累了开工进度。”一名政策性银行客户经理表示。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量呼声渐起

  业内人士认为,基建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仍有待提升。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3.8%,呈现逐月持续下降态势,与信贷高位增长形成鲜明反差。

  一名来自西部地区的政策性银行人士分析称,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一是因为今年以来经济复苏承压,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二是因为地方政府受制于存量债务的压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三是因为去年同期基建投资的基数较高,今年在不续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情况下,想要维持去年的高增水平难度较大。

  展望下半年,专项债发行提速将支撑下半年基建投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量实施的呼声也随之渐起。中金公司认为,今年上半年基建投资高增长,或是因为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的若干重大项目陆续开工,下半年基建投资要保持中高增速,或仍需一定准财政工具支持。

  长江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于博认为,下半年财政或将在加快地方债发行速度的基础上,采用超发国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方式托底基建。预计下半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或将优先考虑落实已有政策,再出台更多增量工具,即“先提速、后加量”。

  “基建投资所需资金仍然较为紧张。”中金公司认为,今年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约2.2万亿元,约2000亿元用作项目资本金,即新发专项债中用作资本金的比例可能不足10%,低于25%的上限。今年一般预算资金支出优先保民生,专项债发挥资本金工具的作用较小,开发性政策性资本金工具扩量的必要性上升,存在续发的必要性。

  近期,政策窗口期已经开启,一批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储备政策即将陆续出台。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近日表示,对于实施期已经结束的政策工具,存量余额还将继续发挥政策效果,确保银行体系对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不减弱,必要时还可再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马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