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海湖因设置了环湖铁丝网围栏引起舆论关注,不少游客质疑青海湖是为了收费而把景色“关起来”。据了解,当地设置围栏有两个理由:一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人们的踩踏对湖泊生态造成伤害;二是为了划定草场区界,以防止牲畜和车辆对草场的破坏。
有记者走访调研了解到,青海湖的围栏并非今日所建,当地针对保护优先的定位,在管理上持续发力,通过一系列严格管理堵住了破坏的漏洞,但却因疏导不足影响了游客旅游体验。
类似的现象其实不止出现在青海湖。对于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的地方,采取一定必要的保护措施本无可厚非,但是有的地方将整个湖岸线全封闭保护起来,将人们完全阻隔于铁丝网外,断绝了人们欣赏和体验自然美景的机会;也有的地方建起了围栏之后没有为人们提供合理、合适的亲近自然的途径,部分湖段只有买高价门票才能进入。如果仅为了保护而保护,看起来行为正确,却会造成公众的误解。
人类天生具有亲近大自然、亲近河湖的亲水情节。时值暑期旅游旺季,如果类似问题不解决,人们游山玩水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需求就会被铁丝网隔断。
笔者认为,湖泊的生态价值应受益于人。需要审慎权衡思考,探寻既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又可以兼顾公众权益的平衡点。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使自然资源在真正得到保护的同时,又充分造福于人。
对河湖实施封闭保护管理需要科学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不能任性而为更不能随心所欲。要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科学精准决策,对于有珍稀鸟类、鱼类和保护性动植物繁衍和栖息的区域,应当且必须全封闭保护管理。但对于不存在上述情况且可开放区域不仅不能封闭,还应增加亲民设施,营造人水和谐共生的游赏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具有公共属性,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任何人都不能独占独享,更不能打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幌子,行旅游观光圈钱收费谋利之事。单靠门票提高经济收入早已与当前的旅游大市场格格不入了,只要生态环境好就自然可以吸引游客。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风光的美好画卷,能吸引众多的游人参观,由此产生的吃、住、行和购物,远远超过光靠门票产生的收益。
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打牢永续发展的根基,实现其长久的生态价值。如果将生态资源与人的生产生活割裂开来,人们只能隔着铁丝网而望景兴叹,绝不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在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理解和尊重公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