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迎接人工智能革命、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已成为时代“必答题”。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不少地方政府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人工智能发展势头,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先机。例如,北京市近期启动“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并先后发布多个相关方案措施;深圳市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中央和地方共同发力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前景看好,加速进入发展快车道。

  发展人工智能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说到底,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产业的发展,产业化应用是其最终目的。人工智能发展得好不好,要通过产业活力和竞争力强不强来检验。增强人工智能产业活力,必须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政府鼓励和支持人工智能发展,更多应聚焦于政策层面的引导、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和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政府和市场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要分工协作、互动互促,让政府有为、市场有效。

  发展人工智能要处理好创新和规制的关系。人工智能基于技术创新驱动,围绕市场需求持续创新,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鲜明特征。不过,技术革新也可能产生一定负外部性。那么,该如何避免人工智能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基于科技伦理对人工智能产业进行适当规制,从而找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平衡点,推动人工智能合理有序发展。

  发展人工智能要处理好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的关系。人工智能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的持续更新和累积是发展的坚实底座。没有知识增量,谈不上技术创新,更谈不上产业化应用。基础研究是知识增量的重要来源,如果没有基础研究持续贡献知识增量,技术产业化应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发展人工智能,既要重视产业化应用,又不能忽略基础研究。经营主体直接面对市场需求,敏锐性强,应该在产业化应用上着重发力;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可以由政府和科研机构牵头推动。应当明确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侧重点,合力助推人工智能发展行稳致远。

  (中国经济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