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北京要深化文化交流互鉴。如何发挥北京优势,彰显北京特色,我们看一下过去几年北京做的一些工作。

在国际交往中,北京展现出大国首都的责任担当,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为目标,其发展定位和国际交往策略都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外交策略保持一致。在城市功能布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等方面,北京都承担着大国首都的主体责任。

一、优化城市定位

北京城市发展定位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伊始,北京发挥首都的示范效应,指导全国开展生产工作,那时候的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强大的工业基地和技术科学中心。改革开放新时期,北京修订城市总体规划,不再提“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北京城市定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亚运会的筹备极大地提升了北京城市公共设施现代化水平。进入21世纪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同时北京市提出“四个服务”,即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审议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等纲领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出多项“疏解整治促提升”的专项行动。明确政治中心的空间格局,对重点地区进行专项规划,创造安全优良的政务系统环境。推出“文化+金融”“文化+科技”等新方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以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体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国际交往中心的设施和能力保障,建立常态化国际活动服务保障机制。推动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战场。现在北京市优化功能布局,全面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已经进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北京还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职责,除了高频次的外事活动,还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2022年冬奥会等举世瞩目的大型国际活动。文化中心建设一定要与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协同推进,并驾齐驱。

二、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夯实文化交流互鉴的物质基础。北京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古迹密集,底蕴深厚,既有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也有众多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时特别提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北京不断完善首都文化遗产保护的顶层设计,比如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高质量推进“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建设。现在北京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既守住民族精神的根脉,坚定国家文化自信,又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彰显文化多元

北京市文化贸易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文化贸易额从2006年的12.65亿美元提高至2017年的51.2亿美元。北京的贸易伙伴遍布五大洲,定期举办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北京国际电影节等活动都推动了中外文化产业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务实的举措也为北京营造了多元化、国际化的文化氛围。2018年,北京举办“相约北京”艺术节,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优秀表演艺术团体、近800位中外艺术家为观众带来130场演出、3个艺术展览和多项公益艺术教育活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北京不断创新模式,通过线上与线下并行的方式举办活动,实现了文化交流互鉴的持续推进。

四、加强对外交流

对外文化贸易方面,北京出口规模保持相对持续的态势,在动漫游戏、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核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方面发展速度较快。文化交流方面,北京在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比如文物海外展出、海外文艺演出、文化教育和研习等活动,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五、服务国家大局

服务国家大局,提升外交活动和国际节事的服务保障能力。近年来,北京举办的重大国事活动和外事活动,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和影响力方面都有明显增长,从2010年到2019年的数据来看,北京共举办1228场国际会议,在亚太地区排在第三位。这一系列的国际活动都体现了北京出色卓越的外交活动和国际节事的服务保障能力。北京在策划、组织、协调、后勤服务、安全保障等多个环节都形成了非常好的经验,尤其是北京形成了政府部门主导、企业操作统筹执行的大型活动运营模式,培养了在这一领域的多方面人才。

截至2019年,北京市已与全球51个国家的56个城市缔结友城。在城市管理、经贸、文化、科技、旅游、交通、环保等方面,北京也与一些国际大都市开展深入合作。在高端人才交流方面,北京发挥得天独厚的人才聚集优势,截至2020年5月,有5家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设在北京,27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华设立代表机构,均位于北京。《2020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北京排在第五位,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在诸多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

(根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彰显大国首都气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讲稿摘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