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产业链重组,个别国家对华实施脱钩战略,产业循环断裂的风险不断突显。我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不能只看微观层面上企业或家庭的行为,也不能只看宏观层面上总需求、总供给等指标,还应看到中观层面上产业经济、产业循环等运行情况。如果产业循环不通畅,宏观经济会受到影响,出现结构性失调,企业生产也会受到阻碍,无法正常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那么如何打通经济循环中的“断点”“堵点”,使之能够畅通无阻?
一、畅通企业退出通道,激活新旧更替循环
在劳动力总量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推动经济增长就要在优化存量经济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功夫,而不能走过去“铺摊子”的老路。我们不仅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还要积极疏通企业退出通道。要完善企业和个人破产制度,使经营失败的企业尽快退出,释放经济资源。土地、机器设备等经济资源释放出来后,可供其他企业、项目使用,劳动力可从收入低的企业部门进入收入更高的企业,以此不断提高整体资源的使用效率。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创新创业,激励有效益的企业和项目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采取措施,使经营失败的企业和项目尽快退出。
二、消除要素流动的障碍,激活城乡经济循环
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劳动人口乃至总人口数量的下降。因此,增量劳动力流入成为一个地区发展最重要的优势来源。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城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吸引外来人口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扎实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城市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从农村发展的角度看,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入,为农业现代化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推动土地集中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另外,一部分生活在城市的人向往郊区或农村的生活,其庞大的社会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我们要引导资金、人才的双向流动,在资源流动过程中不断塑造、加强城市和农村各自的新优势。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枢纽,需要进一步突出产业和文化特色,通过特色经营、错位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三、推动发展成果共享,激活生产消费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推动发展成果共享,需要在三次分配中做出相应调整。在初次分配中,要完善企业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再分配环节,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在第三次分配中,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营造积极回报社会的良好氛围。我们要树立动态的发展的观念,要通过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不能以静态的观念,对高收入人群和民营企业家进行污名化,通过“劫富济贫”实现共同富裕。这种方式只会导致高收入人群和民营企业家始终处在惶惶不安的情绪中,使他们不能安心进行社会生产,从而无法创造更多价值,长此以往,“蛋糕”只会越做越小。所以,“劫富济贫”的方式只能带来共同贫困。要把推动共同富裕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面对生产能力过剩这一重要问题,我们要以更加公平的分配方式激发国内消费的潜力,推动经济增长。
四、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产业循环
我们要梳理重点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分行业、分情况做好战略设计,进行精准施策,加快弥补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逐步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上实现自主可控,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国民经济循环是否畅通,决定了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能否不断改善我们要打通阻碍经济循环的堵点、“断点”,在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张俊伟《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讲稿摘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