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制冷行业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制冷行业本身是能耗大户,且其广泛使用的传统制冷剂,还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导致地球升温。

  “解决‘热’的问题,以前并不需要制冷行业来解决,但现在已成了制冷行业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制冷行业发展的新‘战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制冷学会理事长江亿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2023中国制冷展,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专家的判断。据统计,作为全球制冷行业最大规模的专业展会之一,在为期3天的展览里,该展会参观者累计突破10万人次,创下了历届制冷展的历史新高。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冷链等制冷需求越来越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民用建筑舒适问题等,也都与制冷业关联。

  经过近20年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制冷产品生产消费及出口大国,制冷行业正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制冷学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空调产品占全球产量80%以上,冰箱冰柜占比达50%,商用制冷达50%,汽车空调超过30%。

  “无论是制造规模还是应用规模,我国的制冷行业在全球处于遥遥领先的水平。特别是在制冷技术水平上,我们这几年有飞速的进步,在相当多的分支领域处于全球领跑地位。”江亿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对于本身就是能耗大户的制冷行业来说,意味着更多更高的节能降碳要求。

  中国制冷学会特邀副理事长孟庆国说,我国制冷行业的用电量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5%至20%,且每年还以约20%的幅度在快速增长,制冷行业已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围绕“双碳”目标的实现,有关部门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的四大技术方向:一是提高能效,减少因能耗带来的碳排放;二是加快制冷剂的替代,减少温室气体的碳排放;三是加快热泵技术的推广运营,预计热泵对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贡献率将达到20%;四是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利用的同时,对使用清洁能源制取的冷量和热量,从冷热两端加以全面利用。

  “在我国政府积极实施‘双碳’战略和履行《基加利修正案》的双重驱动下,制冷产业正迎来技术变革高潮,大量节能降碳创新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不断涌现。”孟庆国说。

  5月10日,备受行业关注的丹佛斯全球制冷研发测试中心在天津正式投用。丹佛斯气候方案事业部全球总裁费允德表示,该中心主要致力于商用压缩机变频技术、热泵等行业应用以及环保制冷剂替代方案的研发和测试工作,它不仅是丹佛斯从“在中国制造”转向“在中国创造”的重要行动,也表明了全球制冷行业对于中国制冷市场绿色发展的信心。

  “近10年来,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尤其是零碳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对热泵技术的需求。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整个制冷行业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江亿表示,在市场驱动下,我国热泵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看到发展优势的同时,制冷行业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制冷剂循环的工作介质替换问题。专家表示,无论是制冷还是热泵,都离不开制冷工作介质,但它同时也带来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隐患。《基加利修正案》已于2021年9月15日对我国生效,这意味着我国制冷行业需要逐步替换制冷剂工质,采用低全球变暖潜值的制冷机热泵工质。

  不过,未来制冷行业是采用自然工质还是其他低全球变暖潜值工质,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路线,目前还不十分明朗。专家强调制冷工质的选择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甚至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综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做出决策。(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