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潍坊青州市经济开发区范王村有机草莓采摘园,市民在采摘。杨 潇摄(中经视觉)
山东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农业综合实力跃上大台阶,农村整体面貌实现大改观,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改善,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断取得新成效,乡村振兴齐鲁画卷徐徐展开。2023年前三季度,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19.1亿元,同比增长4.9%;1至11月,农产品出口额1336.6亿元,同比增长6.4%。
抓好粮食生产
“你看这雪层覆盖下的麦苗长得多好,保准又是一个丰收年。”1月5日,在山东省聊城市冠县辛集镇辛集新村的麦田里,辛集新村党委书记于月祥查看小麦生长情况。他告诉记者,他们村的5200多亩地实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无人机打药、撒肥机施肥,省时省力还省心。
“除保底收益外,还有粮食收益分红,让农民当上‘甩手掌柜’,有力推动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冠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冠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申延龙说。
作为粮食大省,山东抓好粮食生产,2023年以来,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集成发力,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单产达到449.5公斤/亩,比上年增加8.1公斤,带动总产达到1131.1亿斤,增加22.3亿斤,连续3年站上1100亿斤台阶。
据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萍介绍,山东突出抓好粮食收购、储备和产业发展,为端牢中国饭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展现出大省担当。建立总规模超6亿元的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支持企业增信贷款45亿元,助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省市县三级地方储备体系健全完善,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稳固。
乡村振兴不是“单项冠军”,山东注重“五大振兴”协同推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聊城市东阿县大桥镇后韩村的绣青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条条“金鳞赤尾”的黄河鲤鱼正被装车运往京沪等地。东阿县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目标,培育壮大11项优质农产品品牌。2023年1月至10月,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业收入66.2197亿元,增速达13.92%。
目前,山东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万家,已形成7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吸引有志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试点。济宁市泗水县创新推出“政府支持+平台孵化+市场运作”的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全县共招募“合伙人”280人,落地合伙项目136个,带动就业7800余人。
近年来,山东构建起从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到农技推广人员、“田秀才”“土专家”的人才矩阵,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270万人以上。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心骨”。“自从加入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俺这冬枣再也不愁卖了,2023年的收入比2022年提高了一大截。”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东平村村民王春民说。“我们探索建立‘头雁领航、强雁带动、归雁回巢、群雁齐飞、后雁跟进’的‘雁阵式’管理新模式,选优配强438个村党组织书记;推动领办合作社132家,建设卫星工厂234家,推动扶持创办致富项目63个。”沾化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委书记张学利说。
现在,山东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到4.28万家,覆盖4万多个行政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宝贵财富。冬日的暖阳下,白天鹅在日照市五莲县白鹭湾美术馆小镇的河面上戏水,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山野荒滩。山东白鹭湾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群德说,经过10年的持续打造,他们把昔日的“四荒地”变身“绿色银行”,累计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过亿元。
近年来,山东累计排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1398处,开展酸化和盐碱等退化耕地治理100多万亩,完成新增、更新和退化林修复704万亩,乡村全域向田园美、生态美转变。
乡村振兴,更要铸牢文化振兴之魂。“帮助困难老人可获取积分,门前整洁美观评为先进也可获得积分,一定数量的积分能兑换米、油、抽纸等,都很实用。”沂水县崔家峪镇磨峪村村民孙明娜说。近年来,沂水县做好“信用+乡村治理”文章,累计发放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美德“信沂贷”1844笔共9.8亿元。
山东统筹推进美德信用进乡村,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264个、省级文明村镇4295个。全面启动“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创新推出“黄河大集”“村村有好戏”等系列活动,乡村文化日益繁荣。
培育特色品牌
乡村振兴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山东将资金、技术等众多要素资源向农村汇聚,让广大农村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最近,200万元的“强村贷”到达济宁市嘉祥县菇丰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账户,让急需大批购进棉籽壳等生资产品的该合作社理事长吴洪启喜出望外。
近年来,农行山东省分行不断加大涉农领域信贷投放,激发涉农新型主体、重点农业经营大户生产经营活力。他们创新推广“齐鲁富民贷”“联企兴村贷”等特色产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23年末,农户贷款余额达557亿元,年增量达208亿元;累计发放“强村贷”17.6亿元,支持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570家,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山东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标准化要质量,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从“一粒种子”到“一桌好菜”的全产业链行业标准,从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到打造蔬菜种业“中国芯”,培育29家标准化种苗基地……一连串数字见证了寿光市用标准化培育特色品牌,展现了“寿光蔬菜”金字招牌的发展之路。
品牌的建设和打造离不开标准化助力。早在2018年,在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帮扶下,国家蔬菜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蔬菜)等接连落户寿光。6年里,寿光市发布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9项、地方标准41项、团体标准92项,编制37种蔬菜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54项,收集梳理产业链标准2369条,建成蔬菜质量标准数据库,有效解决了农业“无标生产、无标流通、无标销售”的问题。如今,以寿光蔬菜为核心的千亿元级蔬菜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山东共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2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331个,农业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1个,国家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9个。全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分别达到81个和700个,标准化助力山东农业品牌越来越响。
下一步,山东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片区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城乡融合为动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因村因地而宜,凝聚各方合力,全要素推进“五大振兴”,加快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