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西宁市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聚焦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重点任务和重要指标,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举措,层层压实责任,大力营造制度完善、保护严格、运行高效、服务便捷、文化自觉、开放共赢的知识产权氛围。
突出顶层设计,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日趋完善
一是出台《西宁市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的实施方案》,系统谋划中长期知识产权强市战略。二是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市委宣传部、市法院、市检察院等20个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议事协调机构作用,为西宁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三是与青海省市场监管局签订共建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召开知识产权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定《西宁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5年)》和《2023年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要点和任务分工》,统筹推进全市知识产权工作。
突出质量导向,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和产出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加大专利资助政策落实力度。2022年共认定西宁市知识产权(专利)示范企业6家,资助授权国内外专利288件,代理机构2家,获奖专利4件,合计金额197.6万元,进一步调动了西宁市创新主体和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二是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创造模式。联合7家高校院所组建“西宁市与省垣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联盟”,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优化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引导企事业单位凝练技术需求、激发承担重大项目攻关的活力。三是积极培育高价值专利。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西宁特色优势产业,以培育高价值专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西宁产业转型升级。
突出全链条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案件办理力度。通过“剑网行动”、“秋风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专利、商标、版权及植物新品种等市场违法行为,有力维护了权利人合法权益,规范了知识产权市场秩序。二是加强知识产权刑事打击力度。通过“百日攻坚”、“昆仑2023”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有效保护权利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加大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审结力度。依法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特别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侵犯著作权、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移送查处力度。四是构建知识产权多元化保护机制。成立西宁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印发《西宁市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实施细则》,构建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机制。与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为纠纷当事人提供知识产权跨区域协同保护渠道。五是积极推进司法调解工作。成立西宁市“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成功调解知识产权纠纷12件。出台人民调解案件补贴审核管理办法,明确补贴使用范围、补贴标准、审核流程和监督责任。
突出运营转化,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转化效益大幅提升
一是大力推进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通过银企对接和成果发布、运营平台交易等手段,全力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2022年以来专利质押融资达750万元,专利技术交易额2945万元。二是举办第二届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联盟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西宁第四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等活动,发布科技成果315项,签约26项,签约金额6436万元,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核心技术加强专利布局,实现专利产业化。三是强化产业运营力度。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产业专利导航,依托西宁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推进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利用线上线下品牌推介会大力推介西宁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及特色农畜产品,成交额近4000万元,达成意向签约金额近500万元。
突出管理服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一是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知识产权贯标和西宁市知识产权(专利)示范企业认定工作。截至目前,西宁市共认定知识产权贯标企事业单位32家,认定市级知识产权(专利)示范企业36家。二是积极培育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加大调研考察力度,全面摸底西宁地区符合申报条件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积极搭建精准对接平台,西宁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被成功确定为青海省首批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实现西宁市知识产权信息网点建设“零”的突破。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建设。
加强宣传引导和条件保障,知识产权意识显著提升
一是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社会氛围。充分利用新媒体高效、便捷等特点,在知识产权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大力开展线上线下宣传。二是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将知识产权相关课程纳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领导干部教学计划,举办“专利行政执法”“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等培训班10余期。三是开展知识产权竞答活动,进一步提升西宁市机关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