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士团齐鲁行”科技服务中,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东牧院)董建宝博士首次发现了驴源马链球菌新基因型菌株,成了“意外之喜”;选择了养猪创业,2015届毕业生李勇却被品种和管理困住了,山东牧院及时出手,探索出了三产融合新模式;援助青海专家王云洲因材施教,把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播撒在海北大草原上。

上述三个案例是山东牧院俯身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发生的,他们发挥全国最大畜牧兽医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人才、专业优势,瞄准痛点,锻造“三板斧”,探索出一条“服务兴农、培训育农、对口扶农”的乡村振兴之路。

服务兴农,围绕产业链培育新动能

只要有时间,李舫就喜欢到一线去。这些年,她的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份畜牧生产和农业职教一线。作为山东牧院二级教授,她的理念是:职业教育一定要为行业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这些年,她率队与众多龙头企业对接,进行针对性培训;生产问题出现在哪里,她的技术指导便跟进到哪里,手把手地帮助解决难题……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送进千家万户”,这句话为山东牧院推崇。山东牧院党委书记郑立森告诉记者:我们坚持把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优质的产品直接送往生产第一线,加强“校企农”三方合作,开展“博士团队齐鲁行”“百名专家联牧场 产教融合助振兴”“科技服务万里行”等活动,构建“学院+公司+农户”的联动服务模式,形成了“服务一家,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据了解,该院组建了由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技能名师等为核心的生猪、牛、羊、宠物等10余个科技服务团队,围绕畜禽生产、动物疫病防控、人畜共患病防控等开展联合攻关,同时面向基层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培训。

通过实施“百县千企万户服务工程”,他们对接了一百多个县市区,把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直接送往生产一线,破解农牧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遇到的技术难题。

近五年来,他们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50余项,开发专项培训包近100个,培训官方兽医1100余名、村级动物防疫员15000余名、协管员7000余名。

培训育农,为乡村振兴培养主力军

从山东牧院毕业之后,李勇选择把养猪作为事业,但由于引进猪品种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原因,损失几十万。

得知情况后,母校专门成立一支帮扶团队,手把手帮助李勇打造出“生态养殖-屠宰-加工-生产-销售”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这让李勇收获颇多:“以蛋白桑为主要原料配制无抗饲料,用来喂猪,生产的有机黑猪肉市场价格达到49元/斤,是普通猪肉价格的2倍多;猪场产生的猪粪经过微生物发酵后返田作为蛋白桑的肥料,改善土壤基质。”

在母校的支持下,李勇再接再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并将无抗饲料配制技术、有机肥发酵技术等与有机猪肉生产相结合,探索了一条独特的种养结合循环模式,三年累计创造效益超过2000余万元,带动就业40余人。

农村青年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最富活力的创业创新力量。在郑立森看来,通过完善训后跟踪服务、促进青年人才使用的系列举措,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青年农民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基础。

为实现上述目标,山东牧院围绕乡村畜禽养殖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实践技能差的特点,开发了肉鸡高效养殖技术、生猪养殖技术、特种动物养殖技术、养殖场疫病防控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培训体系,培养了大批活跃在乡村振兴主战场的“新农人”。

对口扶农,将先进技术播撒在四面八方

援藏专家赵满达整合学院资源与日喀则共建牦牛工程技术团队、藏系绵羊工程技术团队、藏鸡工程技术团队和高原机电工程技术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指导、科技攻关,获批经费支持近4000万元。他们共同开发的“日喀则市青稞秸秆高原氨化技术与饲喂技术规范”,使青稞秸秆饲喂利用率高达95%以上、营养价值提升36%左右,年节约财政资金15.6亿元。

对外输出援助专家,把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播撒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这是山东牧院的坚守。

为助力中西部现代畜牧业发展,该院立足人才和科技优势,通过专家常驻、科技服务、社会培训、产业扶持等措施,长年向青海、西藏、新疆、重庆派驻专家,开展“对口扶农”工作。

潍坊是全国畜牧大市,该市畜牧业的产值,连续9年突破千亿元。

作为一所拥有68年历史的高职院校,山东牧院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畜牧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发展,有力助推潍坊畜牧产业转型升级。

据统计,山东牧院科技服务团队重点服务特色产业县60余个,乡镇、村庄130余个,定点服务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413家,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78项,帮助地方或企业制订标准40余项。他们解决区域产业重大共性技术瓶颈问题36项、企业技术难题171项,立项产业攻关课题22项,定点帮扶企业累计申请专利40余项,新增经济效益3.5亿元。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