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

  过去5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监督,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人大监督在不断探索中实现提质增效。

  5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听取、审议109个有关监督工作的报告,检查30件法律和决定实施情况,开展33项专题调研、11次专题询问,对近万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备案审查。

  “全链条”监督护航高质量发展

  云南亚洲象往返行进1000多公里回到栖息居所,“微笑天使”江豚时隔多年再次亮相长江水面……近年来,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2022年8月30日,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指出,我国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系统得到持续修复,绿色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5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聚焦生态环保领域的突出问题,精准发力,在连续4年对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领域的专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后,202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对环境保护法的执法检查。

  执法检查是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和重要途径。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完善机制,将实地检查与随机抽查、问卷调查、网络调研结合起来,既有明察也有暗访。执法检查不讲情面、不走过场,直奔问题、动真碰硬,变监督压力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助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执法检查是一个很好契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人大监督通过各方形成合力,依法、科学、精准治污,助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经济社会变化。

  与此同时,结合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听取审议生态环保领域相关专项工作报告,把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报告、专题询问三种监督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人大监督工作的“组合拳”。

  如今,这种从执法检查到听取报告再到专题询问的“全链条”监督模式运用更加广泛,让法律制度的“牙齿”充分咬合。

  守好“国家账本” 护好国有资产

  对“国家账本”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人民所思所盼所愿做好监督工作,持续推进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

  预算,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更关乎民生福祉。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政府预算开展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加快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

  打造“阳光财政”,提高“国家账本”透明度。5年来,预算联网监督深入推进,通过开展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工作,为持续深入推进对预算的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增强预算审查监督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运用全国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实现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审查的全覆盖,并全程紧盯3.5万亿元中央部门预算资金、4万亿元中央财政直达基层资金的使用情况,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用好用到位,助力经济和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切实受益。

  “5年来,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和使用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取得积极成效。”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负责同志说。

  一本本明白账、放心账,让群众切实看到人大在监督工作中留下的坚实印记。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2022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第一个5年周期的圆满收官。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开展监督工作,推动摸清全口径国有资产家底,国有资产管理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2017年至2021年,全国企业国有资本权益从50.3万亿元增长到86.9万亿元,年均增长14.6%;金融企业国有资本权益从16.2万亿元增长到25.3万亿元,年均增长11.8%;行政事业性国有净资产从20.5万亿元增长到42.9万亿元,年均增长20.3%;丰富的土地、矿产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家底更加全面详实。

  把公共财政、国有资产置于阳光之下,彰显人大监督的刚性品质和为民情怀。5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量化评价、精准监督工作提级加速,助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更加有力有效,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国有资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政治基础作用进一步彰显,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和造福人民。

  回应民生关切 提升监督实效

  全国人大常委会把事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

  执行是司法领域关键一环。“执行难”是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领域的突出问题之一,解决“执行难”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

  2018年10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场不同以往的专题询问会。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两高”工作开展专题询问。

  与会的常委会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围绕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怎么算“基本解决执行难”?怎样切实解决执行过程中查人找物难题?执行不能、受害人又很困难的案件怎么办?……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人对上述问题一一作答。

  问得直接,答得坦诚。面对面问答使监督更有实效,凸显了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司法工作的高度重视。

  2019年,为更好发挥跟踪监督效果,针对“执行难”问题,改变以往书面报告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形式,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和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研究处理对解决“执行难”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彰显了人大监督一抓到底的决心定力,有力促进公正司法、司法为民。

  人民群众的关切就是人大监督的着力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养老机构建设、医师队伍管理、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等开展监督,推动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对于未成年人保护这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22年10月听取审议了人民检察院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

  全国人大监察司法委司法室同志介绍,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涉及部门多、覆盖领域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特点,调研组提出不停留于就未检谈未检,建议将报告审议意见发送范围扩展至国务院未保办相关成员单位,以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整体发力、共同提升。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触角更全面更充分延伸到群众生活各个细节,切中要害、增强实效,更好地推动监督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盼。

  不负光荣使命,履行法定职责。新征程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锚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开创人大监督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 记者刘奕湛)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