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酒,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大众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它甘冽醇厚的味道中裹挟的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而那些有幸伴随着岁月长河流传至今的酒品背后,是一代又一代酿酒人的匠心坚守与不懈传承。



  对于世界三大古酒之中的啤酒和葡萄酒,想必应该无人不知,但也许很多人并不知晓,三大古酒中的黄酒源于中国,是最古老的酒类之一,且唯中国有之,中国黄酒酿造技术堪称天下一绝,同时也是祖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黄酒的古老有史为证,《资治通鉴》中记载,汉光武帝刘秀还乡,大宴宾朋,饮用的就是湖北枣阳境内的地封黄酒,而枣阳地封黄酒也是枣阳八大特色美食之一,是枣阳鹿头镇历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自酿黄酒,因其发酵时是将酒母窖藏于地下密封,故称为地封。

  正所谓“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好地方才能见好酒!而以石鹿雕像显灵传说而得名的枣阳鹿头镇就是这样一个好地方,这里是湖北省久负盛名的黄酒之乡,黄酒生产历史已有6000多年,同时,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与“地封黄酒”齐名的,还有一位非遗传承人魏兆合,他即是枣阳鹿头地封黄酒传承人,也是“灵鹿牌”地封黄酒的品牌创始人,他四十年如一日,以笃行不怠之初心坚守着匠人精神,不懈的传承着鹿头地封黄酒这一非遗佳酿。



  如果你要问什么是匠心?在我看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匠心。地封黄酒是枣阳鹿头历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自酿黄酒,在世世代代的酿造过程中,已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技术工艺,选材及其挑剔,必须选取本地种植的糯米、麦曲和井水,才能酿造出原汁原味的黄酒,曾有人掌握了地封黄酒酿造工艺之后在外地制作,但是味道与正宗的地封黄酒却大相径庭。

  “交了九月九,家家户户做黄酒”,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鹿头镇家家户户就开始做黄酒。九月初就能出酒,虽说家家都会做黄酒,但要经过五个技术关,糯米关、曲子关、蒸米关、温度关、发酵时间关。而酒的含糖度、酒精度、清澈度和香醇度,全凭酿酒师的经验,目前公认的枣阳黄酒第一把好手,当属枣阳黄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魏兆合了。

  “精选优质的本地糯米、自制独特的发酵麦曲、使用纯净的鹿井泉水,两次下曲、三次发酵、地封贮存,这样酿出的酒清亮透明、酒性温和、酒味甘醇、回味绵长。”谈及黄酒酿造,古稀之年的魏兆合异常兴奋。



  人生四十余年,专注于做一件事,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魏兆合从小跟长辈学酿黄酒,曾做过镇办企业枣阳黄酒厂的厂长。上世纪80年代,魏兆合开起了自己的酿酒坊,但一直都是手工小作坊,酿造的黄酒大多在本地销售,难以打开外地市场。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魏兆合看来,枣阳黄酒始终走不出襄阳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建设。于是,痛定思痛的他在2012年成立了湖北枣阳灵鹿酒业有限公司,从此走上了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之路,也从此掀开了枣阳黄酒走出襄阳,走向全国乃至推广到世界各地的新篇章。

  当然,任何一项非遗的传承之路都不是坦途,都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与上下求索,只有耐得住寂寞的辛勤耕耘,只有坚守住初心后的笃行不怠,才有可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才有可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而作为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枣阳地封黄酒的振兴之路自然也不例外。

  作为非遗传承人和“灵鹿”地封黄酒的创始人,魏兆合一直从事地封黄酒的酿造和宣传工作,四十年过去了,他依然活跃在黄酒酿造产业中。在技术上他孜孜以求、从不懈怠,在业务上他广开门路、培养人才,力争将最好的黄酒献给世人。“我想让更多人来学会这门技艺,将这种传统工艺一代代延续下去,带领更多人成为新时代地封黄酒产业队伍建设中的生力军,将枣阳黄酒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的“枣阳黄酒”已经是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地封黄酒协会的地理标志产品,并连续多次入选“湖北老字号”名单,魏兆合也被聘为襄阳市黄酒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其“灵鹿酒业有限公司”也已在“枣阳市科技板块”挂牌,为企业开辟一条规范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人才是非遗传承的根基和命脉。魏兆合的“灵鹿酒业有限公司”主动对接高校,进驻湖北工业大学“产学研”基地,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助力科研院校与地方政府产学研合作的同时,也为枣阳地封黄酒物色和贮备非遗传承人才,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下一代接班人中开花结果,让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新一辈手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