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秋高气爽,明月皎皎,瓜果飘香。此时,正值丹桂开花,香气弥漫,让人醉了心田。宋代杨公远在《三用韵十首》曾这样描写:“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千里人俱共,三杯酒自醺。河清疑有水,夜永喜无云。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间。”此诗描写秋分的景象,后两联更是刻画了秋分时节,桂树舞动,婆娑影成,香气扑鼻,溢满人间的生动场景。

  秋分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每年9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径180度时为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因而昼夜时间均分,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秋分,八月中。”《明史·历一》曰:“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秋分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秋分后,昼夜温差也逐步加大,夏末的热烈和仲秋的清凉也被平分,也就是“平分秋色”。

  汉代崔寔所著《四民月令》曰:“凡种大小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秋分后,便开始了秋收、秋管、秋播的“三秋”繁忙时节。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玉米、谷子已经成熟,棉花吐絮,烟叶变黄,正是采收的大好时光,冬小麦也处于播种的最佳时期。在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此时正收割晚稻,而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需要精心管理。可以说从南到北,一片热火朝天,忙碌的身影处处可见。

  秋分时节的物候现象,与秋季的气候特征有关。这种关联,实际上印证着万物分享着秋天。在秋分时节,一是候雷始收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初候,雷始。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秋分前仍能听到雷声滚滚,秋风后只有细雨缠绵。二是候蛰虫坯户。由于天气渐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洞穴中,用细土封洞口,以防寒气入侵,顺利御寒过冬。三是侯水始涸。《礼记》曰:“小本气之所在,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秋分过后,降水开始减少,天气趋于干燥,水分蒸发加快,一些沼泽水洼便处于干涸状态。一些河流水库水量也会明显减少。秋天正处于收获与冬藏的关节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以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浑然一色的画卷。青山碧水,天水相接,彩霞飞渡,孤鹜高翔,山水成为一体,天地交相辉映,万物清静灵动,让人浮想联翩。在秋分时节,抬头碧空万里,静坐凉风习习。此时秋高气爽,桂花飘香,瓜果遍地,蟹肥菊黄,正是户外游览,品尝美食,饱经秋色的绝佳时光。愿君不负秋水秋景秋色,在最美的秋日陶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