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区域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更是区域发展的创新源头和动力引擎。”在9月27日教育部组织的“数说教育这十年”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十年来,教育部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同布局建设了229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行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深度合作,为产业和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闻稿--急发200.png


  雷朝滋说,高校全面服务和深度融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力支撑成渝地区、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十年来坚持深耕光电领域,和相关龙头企业建立25个联合实验室,逐步建立起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国家科技基地集群优势,先后有130家高新技术企业由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应运而生,支撑中国光谷“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突破6千亿大关,正努力向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十年来,广大高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学科人才优势,通过创新引领,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科技资源聚集,助力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

  雷朝滋在以《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为题的情况介绍中表示,十年来,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行动”“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等一批重大战略行动和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人工智能、碳中和、区块链等一系列科技创新专项计划。组织高校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动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成建制、体系化建设了68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44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支撑有力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据介绍,十年来,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突破6.5万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

  近年来,教育部结合高校实际,从内外两大因素着手,一方面提升成果质量,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激励,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目前,高校普遍将奖励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奖励比例达到90%以上,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