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4集广播剧《禾下乘凉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录中国》栏目播出。这部讲述袁隆平“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的优秀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广播剧以杂交水稻研究为线索,以有声传记的方式展现,选取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各个时期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的人生最重要的几段科研故事加以展示。
聊剧情——塑造形象有血有肉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老为了全天下人免受饥饿,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听了这个广播剧,让我对袁老更加敬佩。”广播剧《禾下乘凉梦》的播出,江西省德安县隆平学校党总支部书记刘能发十分激动。
充满温度的大主题。袁隆平,江西德安人,抗日战争爆发前曾在德安县生活,在那里他度过了幸福的童年,但这短暂的幸福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被打破了。在随着父母颠沛流离,袁隆平亲眼看到那些善良无助的中国百姓衣食无着、啼饥号寒的悲惨景象时,童年的他内心中就留下一个种子:吃饭,是人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大事。此后的一生,袁隆平的学习、科研、生活、奋斗,始终都围绕着“粮食”进行,他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并且义无反顾、矢志不渝。
精心设计的小细节。4集广播剧用精巧构思,将“发现”稻种、“磨难”坚持、“突破”难关、“圆梦”成功四个关键环节构成4集内容,艺术再现了袁隆平攻克杂交水稻过程中的科学启蒙、解困民众、专业苦读、实践求真、忘我奉献等精神坐标。
真实感人的人情味。作品通过生动的朗读将“做一粒种子,落地、生根、发芽、结果,让天下苍生不为吃饭发愁”的梦想娓娓道来。创作团队设计了袁隆平与妻子、学生、科研成员等几组人物关系,通过彼此之间聊着生活,聊着工作,聊着科研,塑造了一个真切可感、质朴无华的人物,这样才可能更接近于真实的袁隆平,也更能走进人们的心里。
定角色——剧里剧外满是真情
广播剧《禾下乘凉梦》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录制与打磨,最终完美呈现。团队对剧本进行了十数稿的反复推敲,力求每一句台词都精准到位。在角色选择上,团队更是深思熟虑,特别挑选了江西籍演员来饰演童年时期的袁隆平,以更好地还原其童年时期的成长背景;而对于成年时期的袁隆平,则选用了湖南籍演员来演播,以更贴近其成年后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经过多轮严格的试音筛选,配音演员李昊甲以其出色的声音表现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脱颖而出。
在广播剧《禾下乘凉梦》的创作中,演播演员们展现了高超的专业素养和艺术造诣。他们精准把握声音,深度挖掘人物内心,尤其在表现角色的挫折和磨难时,展现出强大的爆发力。李昊甲成功塑造了袁隆平有血有肉的形象,谷子则用德安话生动演绎了童年袁隆平,徐徐则精准展现了袁隆平妻子的形象。演员们的精湛表演,让这部广播剧成为一部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也让听众深刻感受到袁隆平及其家人的真实情感和崇高品质。
反响大——专家听众好评如潮
著名配音演员、配音导演伍凤春在该剧中饰演袁隆平的母亲,回忆起这部广播剧,至今她还沉浸其中。伍凤春回忆,当录制完成剧终后,全体演员和制作方、片方合影留念时,迟迟不见李昊甲,当剧组同事找到他时,他还坐在话筒前,沉浸在剧情中不能自拔,泪流满面,哽咽着说,“稍微等等,让我缓一下。”
评论家兼编剧孙浩认为,《禾下乘凉梦》广播剧没有停留在缅怀英雄的层面,而是把袁隆平一生对杂交水稻事业的追求凝聚成剧,让听众通过他的事迹体会到一种伟大的人类精神,体会到一粒种子撑起的济世伟业,体会到一种对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使命担当。
广播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之声、“学习强国”平台、新华广播平台等媒体平台播出后,网友纷纷留言,“这是一部献给当代人的精神大餐,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精品佳剧。”“作品角度独特、风格新颖,着力展现了袁老这位中国稻田守望者的奉献精神。”“要以袁老为榜样,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和生活中,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