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以“催动新质生产力 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暨“2023年度中国企业影响力十件大事”系列发布仪式在北京举办。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出席会议并进行演讲。
  以下为演讲内容: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首先对第二十一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的欢迎!
  当前全国正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指示。下面,向大家简要汇报个人的学习心得。
  一、全链条催动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指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主要是由高等院校、高科人才、高新技术、高端产业这个链条催动形成的。经济报吴昀国先生说“三高”,这个地方出现“四高”,各个环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关键在于通过优化配置,形成催动的合力。
  (一)催动新质生产力的三种方式
  1.全链条的正向推动
  正向推动主要表现为:高等院校推动高科人才培养、高科人才推动高新技术创造、高新技术推动高端产业发展、高端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这就要求,教育、人才、科技、产业等领域各自立足自己的实际,制定实施适应下环要求的发展目标,并通过四环来催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一个正向推动。
  2.全链条的逆向引导
  逆向引导主要表现为:新质生产力规划引导高端产业、高端产业规划引导高新技术、高新技术规划引导高科人才、高科人才规划引导高等院校。这就要求,从链条的终端到其始端依次来制定发展规划,从而发挥上一环对下一环的目标导向作用。
  3.全链条的相向而行
  相向而行主要表现为:高等学校、高科人才、高新技术、高端产业,都为催动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这就要求,教育、人才、科技、产业的发展都朝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相向而行。
  (二)链条各环的优势与劣势
  1.高等院校不少,世界顶级大学不多。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23年3月份的报告显示,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现有高等院校全国是3013所,毛入学率59.6%,在学规模4655万人,约占世界在学总人数的19.8%,比例很高。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庞大,但列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位的仅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凤毛麟角。
  2.高级人才不少,高科人才不多。
  这是就学历论学历,有的叫高级人才,有的叫高端人才,有的叫高层次人才。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20年末,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高达2.18亿人,而被授予博士学位的只有94.53万人,仅占总人口的0.07%。美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则占总人口的1.8%,英国和法国分别占1.3%和0.9%。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国家的高科人才走出去的多、回来的少。《2022年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报告数据显示: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从2021年的6200人增加到2022年的6664人,有留美意向的从73.9%增加到76.7%,这就一年的时间。
  3.高新成果不少,成功转化不多。
  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我们国家已成为全球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国家。到去年年末,我国发明专利高达401.5万件,同比增长了22.4%;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166.5万件,占总量的41.5%。《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效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为36.7%,高校的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仅为3.9%。统计数据不一样,但这是权威数据,报告显示高校的转化率极其低下。
  4.普遍产业不少,高端产业不多。
  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我们也涌现出位居世界前列的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发电、高铁等产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链条各环适配调节的倒逼机制
  高等院校要适应高科人才使用的需求,高科人才要适应高新技术创新的需求,高新技术要适应高端产业发展的需求,高端产业最后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催动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健全以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调节高端产业发展布局、以高端产业发展布局调节高新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创新来调节高科人才培养、以高科人才培养调节高等院校设置的倒逼机制。这个火把是从上到下,最终目标是催动新质生产力,它是靠高端产业支撑,高端产业要靠高新技术,高新技术要靠高科人才,高科人才最终要靠高等院校。
  (四)制定实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工信部最近出了一个需要制定全链条的、全国性的战略性规划。最近我查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已经宣布,启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性计划,这个计划很长,它着眼于发展人工智能的宏伟目标,涵盖了政府和私人AI公司的资源,其中包括谷歌、微软、英伟达这样的世界著名企业。我们国家应该制定实施以政府和骨干企业为主体,以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高等院校、高科人才、高新技术、高端产业为支撑的新质生产力战略规划。必须统筹,必须从头到尾、从尾到头,否则的话我们又是科技和经济“两张皮”。
  二、全过程深化产学研合作
  我国催动新质生产力的链条尽管非常齐全,但各环的链接还不紧凑,其动能也不强劲,走什么样的路径才能使其优化配置和强健支撑?主要有四条路径:
  (一)科学家领衔创办高端产业企业
  科学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前瞻性的视野。科学家可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创建高新技术产业,例如,我的好友罗永章博士,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蛋白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主任,这个研究中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中心,他们用自己团队开发的蛋白质药物制备技术创建的普罗吉生物科技发展公司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二)企业家率领高科人才发展高端产业
  企业家既有做大做强企业的基本条件,又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他们通过招揽高科人才并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必定能够促进高端产业发展。例如,任正非同志创办的华为公司,员工一共有19.5万人,其中博士和硕士以上的占比达到50%。2022年他们的研发投入高达1615个亿,占全年收入的25.1%,十年累计投入超过9773亿元。这就是华为在美国极端围堵之下而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
  (三)科学家和企业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
  科学家具有研发能力和资深的科研成果,企业家具有管理经验和资本实力,这“两家”合作不仅能够办好企业,而且可以很好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与深圳大疆创始人汪涛合作之后,打造了全球最大的无人机制造企业。今后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种“两家”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联动模式。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高端产业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是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在路甬祥委员长(两院院士)领导之下创办的,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推动高端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这种载体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发展条件,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高科人才的重要作用。
  去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支持组建了人工智能、元宇宙技术与应用、智碳与环保、耳鼻喉医学、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协同创新平台。第一个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是央企为主体的,这些平台有力地推动了这些产业的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催动作用。
  三、全方位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世界银行2020年营商环境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已跃居全球排名31位,并且连续两年被列为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但是我国营商环境与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全方位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我认为这“三化”既是政府应予承担的根本任务,也是企业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以市场化提升企业内在动力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在全球由来已久,《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和《政府与市场的博弈》这两本经济学名著都认为,世界经济学史是一部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的争论史,世界经济发展史是一部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史。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属于纯粹的政府干预史,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属于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史。在目前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能将“有限政府”变为“全能政府”,不能把应该由市场决定的事情变为由政府决定的事情。只要我们营造了真正的市场环境,企业就会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进而就会产生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的内在动力。
  (二)以法治化推动企业依法治理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的学术顾问魏加宁教授在“政策刺激,还是改革开放?”这个演讲当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营商环境最重要的,一个是法治,一个是“两平”,“两平”就是指世界和平和公平竞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最关心的是什么?就是法治和“两平”。之前政协连续几年进行调研,只查民营企业,去年是5个调研组,我们经济委员会还在福建的泉州设置了一个点,我们原来有一个副主任,就是《中国民营经济四十年:从零到“五六七八九》一书的老庄(庄聪生),他在福建泉州一蹲就是一个月,可以说弄得比较清楚,提的建议比较有证据,比较扎实。中央、国务院非常赞成政协这些主席们对民营企业发展提出的要求。去年出台了一个“31条”,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随后又出了两次文件,加起来是108条。大家还是觉得法律最过瘾,法律最保障,法律最能吃到定心丸。最近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指出,今年将从六个方面采取更多的务实举措,排在首位的是“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促进法立法进程,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刚成立的发改委民营经济发展局的领导表示,今年将着力构建民营经济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预期。
  (三)以国际化促进企业制度转型
  国际化不仅能够拓展企业走出去和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金通道,而且能够促进企业制度转型。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围堵我国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咬定国际化不放松,千方百计打破他们的封锁。我觉得国家层面需要积极制定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企业层面应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经验,来实现资金、制度的真正转型。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关键在于推动政府转型。政府转型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在调研当中,许多民营企业向我们反映:地方政府朝令夕改问题严重,今天按其文件要求进行了整改,明天又来了新的指令;有的企业好不容易研发成功某项高新技术,相关部门不是给予积极支持,而是设置重重障碍,一个处长就可以pass很好的高新技术。想当年朱镕基总理说过,“处长专政”要不得,现在有些部委的处长不仅是专政、专制,而是垄断,权力是他家的,民营企业办一个高新技术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有些民营企业拟与国有企业合作,也因为相关部门干扰或国企决策不及时而丧失了良好机遇。那么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高端产业就难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难以催动。因此,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特别是政府转型要放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首要位置。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