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由同济大学靳令经教授牵头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面向残障人群的复杂环境模拟及行为监测分析综合平台”项目启动会,在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顺利召开。

  本项目由同济大学牵头,参与单位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虹宇科技有限公司、波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据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我国当前最高级别的研发项目,由原来的973计划、863计划等整合而成,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资助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
  产学研联合攻关 打造医工结合样板
  会议由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联合党工委书记张军、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罗剑副院长共同主持,同济大学科研管理部部长冯世进、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代表项目牵头单位致辞。郑加麟表示,在处理老年人和残障人群的各种健康问题方面,对医疗服务和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他强调医学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期望项目成为医工结合的样板。冯世进希望项目做好康复医学、生物力学、人工智能的多学科联合实践,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好多个城市的多区位联合,最终实现三个一的目标:形成面向残障人群的虚拟现实为康复核心的一个技术体系,搭建一个国际领先的康复工程风洞,培养一批学科交叉型的高素质科研人才,从而对行业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项目组特别邀请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教授、国家康复医学质控中心主任周谋望教授、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副主任董理权研究员、清华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副院长季林红教授、东南大学电仪控制学部主任宋爱国教授及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健康学院院长王茹教授等专家进行指导,保障项目顺利推进与落实。

  该项目的核心研究基于傅利叶智能自主研发的伽利略系统,是国内首创的人体运动量化研究与康复系统。据悉,傅利叶智能首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承担其中多项子课题研究,并牵头子课题“基于ICF和心流理论的康复任务设计与虚拟现实基础引擎自主研发”,与业内专家共建产学研医用,推动主动康复的高质量发展。
  造福老龄、残障人群 助力患者回归社会
  当前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残疾人口超过8500万,且每年新增200多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残障逐渐由因伤,转为因老、因病导致。尽管接受治疗,仍有70%以上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亟需建立全面的康复评价方法,发展高效的主动康复措施。
  据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的“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旨在提高主动健康和老年健康服务科技化、智能化水平,维护延长人体功能、防控疾病,减轻疾病照护负担,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及课题五负责人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院长靳令经教授详细汇报了项目情况。他介绍,这是专门面向功能残障人群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旨在解决康复领域的难题,如多感觉通道种类上协同刺激困难、缺乏任务导向的环境模拟方案、缺乏定制化的康复训练方案等问题。项目设立了五个子课题,从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创新突破,以实现全面而精准的康复评价,并推动高效的康复措施发展。

项目及课题五负责人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院长靳令经教授

  “脑卒中、脊髓损伤、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肌少症等是导致残障的主要病种,这些残障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项目打造面向残障人群康复需求的综合平台,在安全有限的空间内模拟真实世界的典型环境,提供多通道刺激与感觉反馈,实时监测、训练不同人群运动和认知功能。同时构建符合不同残障人群心流特征的康复任务,激励患者主动参与、增加依从性。”靳令经说道。
  傅利叶智能康复创新项目产品总监杨志豪介绍,康复的最终目标是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然而无论是传统康复手段,还是智能康复产品,往往只针对单一功能康复,且被场地所限,缺乏以模拟多样化日常生活任务为导向的训练环境。


  “伽利略系统”作为一个康复大装置,整合了虚拟现实、机器人、生物力学、可穿戴技术等,模拟还原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的典型环境,如乘坐交通工具、超市购物、过马路、上下坡等,基于环境因素对人体运动和认知行为的影响规律,为患者功能重塑、重返社会提供新机遇。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该项目的核心目的是打造国际领先的康复工程风洞,满足残障人群差异大、多样化的康复及环境需求,为临床提供最佳范式,打造亿级信息化智能康复生态链,带动康复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