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联合中共贵州省委、广西区委、甘肃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拍摄,王斑等主演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献礼电影《绝地重生》历时四年创作完成于近日公演。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是一部有诚意和新意的献礼片。
《绝地重生》在题材上有新的开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迄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创作历史。中国共产党和长征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已被多次表现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路子进阶拓展,首先要在题材上有新的开拓。《绝地重生》取材中央红军历经湘江保卫战后,由86000人损失到仅3万余人。蒋介石调集40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中央红军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等接二连三的失败,红军指战员上上下下已十分不满“洋大人”和中革军委的领导。“洋大人”不懂中国国情、中国革命,却硬要盲目搬用外国经验“瞎指挥”,而把坚持正确路线的毛泽东同志排斥在领导核心之外。丧失了根据地的中央红军还能不能存在下去?路到底该怎么走?从血的教训中,在广大指战员的不满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遵议会议虽标志着毛泽东政治命运的一个转折,但并非一切困境的终结,到一渡赤水之前,红军的北上入川计划并未完全反映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经过此后在作战行军途中召开的扎西会议、苟坝会议——可以统称遵义会议的系列会议----才最终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此后,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取得“四渡赤水”战略性胜利,从此红军方转危为安,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初亦初步形成。中国革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领路人,真正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个历史节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极为关键。以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还没有将这个节点作为叙事主体来表现。《绝地重生》在大历史观下,改“一次会议”为“系列会议”,着力表现后遵义会议时代“系列会议”“核心重建”的重点,展现扎西会议前后党中央领导核心的改变和作战方略的转变,避免这段时空成为党史的“留白”,这是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补充、填充,是为党史教育开启的影视新篇。
《绝地重生》对题材作出新的开拓的同时,也实现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的“隔空对话”。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必须秉持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尊重,其内涵方能启示当下,激励当代。讲史创作的鹄的不仅仅是平面地了解历史,而是能从历史中汲取现实的力量。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国革命的最危难关头被推举出来,是因为他了解中国革命又有超群拔俗的军事指挥才能。如果说一渡赤水后的扎西会议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回归,那么三渡、四渡赤水则是其军事思想的完全贯彻,其指挥艺术达到了巅峰。从此红军逐渐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困境。《绝地重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今天来说同样非常重要。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时,影片中毛泽东不再是一个“历史人物符号”,他和他的“金句”也属于当代。扎西会议上毛主席说,共产党成功靠的是“两结”;一是团结,二是总结。团结就是我们能够坐在这里(扎西)开会。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自我克服。无疑,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这“两结”,执政党要团结,要不断自我更新自我革命。正如片名所示,革命的道路从来不平坦。往往是会走向绝境、坚持斗争、坚持信仰,然后获得重生,重生后有可能还会走向绝境,同样,坚持信仰,坚持斗争,最后走向胜利----这一真理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实。大到国家命运前途,小到个人面对的职场都是同理。《绝地重生》向现实“隔空传送”的精神力量是影片成功的一个亮点。
《绝地重生》在全新的电影时空中刻画了一个全新的毛泽东的艺术形象。相比一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对领袖形象一味加光圈,这部电影紧扣“智、勇、才、情”四个字推出的毛泽东形象既不逾“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边界,又富有人情味烟火气。“四渡赤水”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智慧。毛泽东利用敌军互相间矛盾,在空隙中穿插运动,排兵布阵,用一张标语“打下贵阳城,活捉蒋介石”就乱了蒋介石的方寸,调出了云南的国民党军队,红军得以巧渡金沙江。影片以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四渡赤水”作为叙事主体凸现了毛主席的用兵犹如神助。但当他无法说服主张攻打打鼓新场的多数人时,他也发火,甚至说“我不干了”。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把领袖作为一个人而不是神来写的时候,有助于观众消除对领袖形象单调刻板的印象,从而更好地接受领袖形象。
《绝地重生》的新意还在于对艺术辩证法的美学把握。战争的标配场面如炮火连连,杀声震天,飞机轰鸣,血肉横飞,《绝地重生》都做到了复刻,跨过了战争片的门槛。但仅仅跨过这个门槛还不够,因为“暴力美学”究竟还是有限度的美学,必须以艺术辩证法处理题材。《绝地重生》中叙写了毛主席和贺子珍的爱情。贺子珍在长征中要生孩子,但不愿第二次将孩子送给老乡。毛泽东说,你要是不把孩子留下的话,只有你脱离大部队。但是后来贺子珍负伤了,毛泽东赶到后,贺子珍怕连累毛泽东说,你们走吧,不要管我。此时毛泽东动情地说:“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上,跟上大部队。”这种战地浪漫曲还见于影片特别表现了毛泽东的诗人情怀。娄山关大捷是长征途中打的一个大胜仗,诗人兴会无前,挥毫写下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的不朽诗篇。画面上,立于高山之颠的毛泽东望着夕阳光华赤如血,一队队红军重振旗鼓向前---这些场景与紧张的战争场面相得益彰,使观众得到紧张之余的松弛和美学享受。因此可以说,《绝地重生》这部影片坚持对历史和现实双重尊重的创作秉持,通过史诗互证、情信兼备实现了对历史话语的新书写;在电影表现上,致力于打破某种固化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套式,努力达到了叙事和视觉双重冲击,是一部有诚意有新意的献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