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至22日,第十一届“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教育培训行业年会”在辽宁大连举办。此次会议以“规范促发展?自律开新篇”为主题,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主办,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大连市沙河口区民办教育协会承办,旨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加强行业自律建设,促进校外培训行业实现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在22日下午的全体会议上,中民协培专委副理事长、学大教育集团创始人兼CEO金鑫以《因材施教,着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

  学大教育集团成立于2001年,二十二年来持续探索基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理念的丰富业态,践行社会责任,从而帮助更多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现阶段,其已形成个性化教育、职业教育、文化阅读和医教康融合多元板块协同发展的全新业务格局,以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不断助力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演讲当中,金鑫聚焦国家在新时代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发展目标,分析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重要性与时代紧迫性。他表示,“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分成两个层面具体推进。“拔尖人才更多取决于天赋,主要依靠早期发现;而创新人才可以后天培养,因此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仍然具备很多机会。”

  金鑫指出,“拔尖人才”往往不会在所有科目当中都有优异表现,因此现行的筛选机制不利于或将可以在某些领域作出极大贡献的人才脱颖而出。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金鑫认为应当竭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和谐氛围,以提供能够激发孩子们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肥沃土壤。“让他们在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下自由成长,这是创新的基础。要提供丰富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以及个性化的育人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金鑫表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应当在不同教育阶段依照相应侧重点进行调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主要通过“强基计划”进行,但这仍然对学生的高考成绩有较高的要求。“推行这一政策的初衷并不是让孩子们可以以略低一些的分数进入清北,而是希望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和家国情怀的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就自我、为国效力。”
  此外,金鑫认为目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重视程度尚且不足,义务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发现、培育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站在民族振兴、家国未来的高度,将创新人才的发现、保护和培养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此,通过分梯度、分层次的个性化育人方式为更多孩子打造量身定制的培养路径激发其自驱力尤为重要。”
  2018年,学大教育集团凭借其在一对一辅导领域积淀的丰富经验进入到办学领域。截至目前,学大教育集团已先后于辽宁大连和浙江慈溪兴建了3所文谷双语学校,这是其定位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教育实施基地。文谷学校为每位就读于此的学生制定相应的专属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果。2022年,大连文谷双语学校高中部二年级王翰琦同学入围2023年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并保送清华大学本硕博连读。
  “普通教育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可能聚焦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和突破,而国家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认为这就是职业教育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金鑫表示,近年来学大教育积极顺应政策导向和时代需求加速布局职业教育,依托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知,通过联合办学、校企合作、投资举办、专业共建等模式,搭建起了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人才贯通培养体系。
  现阶段,学大教育集团以不同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发展为导向,聚焦“专精特新”和“紧缺人才”两大方向落地相关专业,已与山东、山西、湖北、湖南、广东、江西、辽宁、天津等多个地区的政府及学校就人才培养达成了深度合作,目前已完成对近1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收购与托管,并与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和吕梁学院等多所高等职业院校达成合作,项目覆盖共建产业学院、二级学院、实习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基地等诸多方面。
  “在职业教育领域,学大非常重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培养。职业院校的学生或许不具备很强的学术能力,但是他们对技术实操非常敏感而且乐于钻研,这是他们成为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的必备素质。”与此同时,金鑫表示在国家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教育需求。“比如数字经济和双碳都是孕育着巨大机会的蓝海。”
  金鑫提到,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中强调要培育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服务生态。“这背后将会产生非常多的数字人才需求。另外今年8月,财政部印发《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文件表明数字资产可以进入资产负债表,意味着数据资产将能够成为正式的企业资产,这势必会带来很多新的变化。”
  最后,金鑫呼吁民办教育从业者携手与共,“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立足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探索未来机遇,一起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和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