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记者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制造业基地调研了解到,近年来珠三角外资存量规模保持增长,特别是大型外资龙头企业总体保持稳定。尽管外资也有产能转移现象,但总体占比很小,为市场正常流动。近期多部门接连部署了多项有力政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进一步坚定了外资企业在华发展信心。

  外商投资数量保持增长外资存量规模持续扩大

  据商务部统计,2021年到今年5月,广东省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0867个,实际使用外资388.85亿美元。同期,广东全省关停注销企业数量远少于新增外商投资数量,外资存量规模保持增长。

  广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州市实际使用外资实现“逆势”增长,连续四年跨上“十亿美元”台阶。今年1至5月实际使用外资42.58亿美元,增长12.7%。

  深圳市商务局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市实际使用外资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9亿美元以上,同比增长超26%。2022年1至5月,深圳市实际使用外资超39亿美元,同比增长超24%。

  龙头及大型企业总体也较稳定。据商务部外资企业直报信息显示,今年5月广东省参报的600家代表性重点外资企业中,仅3家在年内有减资或撤资计划。同时,占全省加工贸易近七成的重点企业中,仅2家因总部战略调整而计划撤离。

  以深圳为例,世界500强在深圳投资企业近300家。自2019年以来,深圳市新增引进ARM中国总部、亚马逊、法国空客、飞利浦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在广州,世界500强企业超300家,累计投资项目1468个。宝洁、LG等“链主”型头部企业持续推动广州市产业强链延链补链。

  广东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至今年5月,广东全省关停注销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数量,相比前两年并无显著变化,且其中八成以上的关停注销企业并未实际入资。从1448家重点外资企业的监测情况看,仅有5.7%的企业发生现有产能或新增产能转移,且大部分主要产能仍留在省内。

  少量产能转移受多元化布局影响落后产能居多

  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一些外资企业遭遇市场需求萎缩、经营成本上涨等问题,企业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记者调查了解到,东莞一家原年产值50亿元的外资企业,近年来受国际贸易环境变动等因素影响,成本大幅提高。反复权衡之后,2019年,该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了出去,到泰国设立工厂。目前,泰国的工厂承担了该企业三分之一的生产任务。

  广东省相关部门对迁出的产能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首先,广东持续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落后产能淘汰更替为大势所趋。广东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广东省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企业的环保、能耗等有更高要求,部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企业以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因而出现产能转移或关停。

  其次,少量迁出产能也是企业多元化布局的需要。广东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认为,部分外资企业在发展壮大后,出于企业长远发展、优化布局的考虑,会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将生产基地或部分产能转移到靠近市场、原材料或要素资源富集的国内其他省市和国(境)外等地,力求实现投资多元化和成本最小化。

  同时,近年来跨国集团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新一轮投资调整,增加在东南亚、印度、拉美等的投资,在资金总盘子有限的情况下,有些企业只能调整在华投资布局。

  调查显示外企看重中国开放姿态看好中国市场机遇

  部分企业的产能布局调整并没有影响外资在华投资热情。华南美国商会今年发布的《2022年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及《2022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显示,约六成受访企业表示2021年在华营收增长,回到疫情前水平;约七成企业表示未来三年有在华扩张的计划。八成企业反映他们已经盈利,并预期未来两年也能实现盈利。

  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表示,调查显示,商会会员企业未来三年准备再投资265亿美元,以扩大现有的运营能力和捕捉新的市场机遇。

  “集团一直在广东、山东、上海等地区加紧布局。”路易达孚集团北亚区公司事务高级经理任育枝告诉记者,路易达孚在中国开展运营已有近50年,他们认为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增长市场,中国开放的姿态和庞大的消费人群对外资很有吸引力。

  在近期广东省贸促会举办的驻粤外国商务机构座谈会上,很多外资企业和商会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外贸易投资有着坚实基础,中国拥有持续发展机遇。德国商会董事李铁峰表示,中国仍然是德国企业最重要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中国已经连续六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德两国有着频繁的经贸往来,坚实的合作基础。

  中国欧盟商会拥有1700多家会员公司。该商会华南区标准与合格评定工作组组长王欣欣告诉记者,中国拥有14亿消费者市场,以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制造业集群,近年来更是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些都让欧洲企业想要坚定地融入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有潜力成为研发活动的热土,不少商会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认为,中国的研发环境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王欣欣认为,在数字和技术服务贸易方面,中国同样大有可为。欧洲企业的脱碳进程稳步推进,在该领域深化中欧合作正当其时,欧洲在华企业将为中国的碳中和事业贡献力量。

  (记者 马晓澄 黄浩苑 孟盈如 王丰 丁乐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