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3月29日),ST贵人将正式摘牌,成为2024年一季度第6家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退市数量将与2021年同期历史最高纪录持平。

  此外,*ST新海、*ST博天和ST星源等3家公司也已提前锁定退市结局。从原因来看,*ST新海和*ST博天为年内首两例触及重大违法被强制退市的案例,其余7家则均属于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的情况。

  另据Wind数据显示,还有*ST碳元、*ST佳沃、*ST莫高等在内的24家公司或因触及财务类指标而面临退市风险。

  由此不难看出,多元化退市机制威力正在发挥效果,推动资本市场新陈代谢能力不断提高,“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更优市场生态正在加速形成。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市场优胜劣汰的加速,市场更加注重理性投资、价值投资,市场资源将进一步向优质标的集中,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本运用效率,增强资本市场的潜在回报。

  多元化退市机制

  威力不断彰显

  退市机制作为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部分。今年以来,多元化退市机制威力不断彰显,一批劣质公司加快退出市场。数据显示,年内已有包括*ST新海、*ST博天、ST贵人、ST星源、*ST华仪、*ST柏龙、*ST泛海、*ST爱迪、ST鸿达在内的9只股票已锁定退市或已完成摘牌退市。

  进一步来看,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标准成为上述公司退出资本市场的主要原因。统计显示,上述9只股票中,有7只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即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占比达77.78%。其中,除ST星源和即将本周五摘牌的ST贵人外,剩余5只股票均已退市。

  对此,东源投资首席分析师刘祥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交易类强制退市”类型占比颇高,意味着市场正在通过强制退市机制,将那些缺乏活力、不被市场认可的公司剔除出去,从而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效率,有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推动上市公司更加注重提升内在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此外,上述9只股票中,还包括了*ST新海和*ST博天等2只因触及重大违法被强制退市的股票。据悉,前述2家公司均因连续多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情况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其中,*ST新海在2014年至2019年年度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情况;*ST博天则在2017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情况。

  与此同时,随着风险警示类公司2023年经营业绩陆续发布,一批或触及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的公司也浮出水面。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计24家A股上市公司或面临退市风险,原因皆为有关公司在连续两年业绩亏损的情况下,最新年度业绩续亏。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元化退市机制威力不断显现,加速了资本市场优胜劣汰。当前,资本市场正处于投资窗口期,投资者更加青睐业绩优良的公司。借助财务类强制退市标准可以有效帮助投资者筛掉一批业绩欠佳的公司,从而提高A股上市公司整体质量。

  拓展多元退出渠道

  加大主动退市力度

  事实上,畅通资本市场出口,不仅要加大对强制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切实做到“出现一家,退市一家”,也要进一步拓展多元退出渠道,为主动退市的公司提供更多选择。

  在此背景下,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很多方面呼吁要加大退市力度,我们将付诸行动。一方面,设置更加严格的强制退市标准,做到应退尽退。另一方面,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进一步拓宽多元退出渠道,也鼓励推动一些公司主动退市。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下一步都要加大力度”。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A股市场主动退市、市场化退市仍明显不足。截至2023年底,A股共56家公司主动退市,占比约为3%。其中,真正由股东大会决议申请退市的仅4例,占比约为2%。

  谈及主动退市数量较少的原因,刘祥东认为,首先,公司管理层和股东对于主动退市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公司通常将上市视为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而忽视了退市也是一种正常市场行为。其次,主动退市涉及股东、债权人、员工等众多关联方的利益平衡,各方之间的利益协调可能成为一个难题。最后,退市过程中的信息披露、监管和审核要求通常会更加严格,公司担心这些行为可能会暴露其经营状况和动向,进而影响公司的发展。

  为此,刘祥东建议,首先,加强退市制度宣传和培训,提高公司管理层和股东对主动退市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或委员会,确保退市决策能够兼顾各方利益,减少利益冲突。此外,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要求,提高退市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最后,鼓励中介机构积极参与主动退市过程,在评估退市风险、制定退市方案、协调各方利益等方面为公司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服务。(本报记者 田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