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对于贵州茅台酒厂来说,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邹开良的带领下,这座历史悠久的酿酒企业成功转型为国有独资公司,并对外宣布正式更名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而开启了企业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20240126113503729042670.png

这次改组改制,并非仅是表面的名称变更,它标志着茅台在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市场拓展等方面全方位的革新与进步。作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龙头和酱香型白酒的代表,茅台酒的成功转型不仅展现了国企改革的勇气和智慧,还对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酒业的整体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这一创举其实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使得茅台酒在品牌建设、资本运作、国际市场布局等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

推动茅台酒厂体制改革,让“茅台”这一名字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历久弥新。邹开良,这位改革先锋,接任厂长之后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成为茅台集团延续辉煌的关键。

改制开篇——茅台转型的关键一步

国家“七·五”计划时期提出了一个经济工作指导方针,强调的是以内涵发展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核心理念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而不仅仅是追求产量上的简单增长。在这一方针下,速度与效益相结合,更加偏重于效益的提高;产量和质量并重,更加强调质量的提升。

20240126113504471705852.jpg

而对于当时的茅台酒厂,要想实现改革转型,就必须先过了技术改造这一难关。在此期间,茅台酒厂的几项关键技术改造成果包括:

1、引入行车抓斗起糟技术,在一车间五班生产房中试用成功后,逐渐扩展到全厂,并在年产800吨的扩建工程设计中被采用。

2、在茅台酒的储存过程中,开始使用不锈钢的大型容器,这种改变提高了储酒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3、抓斗起糟过程中使用不锈钢活动甑替代了传统工艺,这一改革打破了“不见铁”的旧有规定,不仅减少了对铁质污染的担忧,同样降低了工人在传统工艺中的劳动强度。

4、在包装过程中引入了射流灌瓶技术,这一现代化的技术替代了过往的人工灌瓶,提高了灌装速度,提升了生产效率,减少了消耗,并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

对贵州茅台酒包装外盒进行了改进,以及茅台酒瓶盖改用铝制扭断盖,这些包装创新使得产品外观更加美观、更易于保存和运输,同时也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通过多方位技术革新,茅台酒厂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这种生产技术上的突破,使得茅台酒的年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在继往开来的进程中,邹开良不仅守住了“茅台”的金字招牌,更开启了向现代化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品质提升——引入国际标准质量控制

GB/T 19002-ISO9002是早期的一个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代表了在20世纪90年代较为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QMS)理念。ISO9000系列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了更新,为了适配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技术需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会定期修订这些标准,以确保其依然与当前企业运营实践相契合。

20240126113504945528120.jpg

邹开良认识到,通过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保证体系,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茅台酒的内在品质,保持其作为酱酒的高端形象,同时也能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这种质量管理体系对于规范生产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以及减少生产缺陷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这一体系的实施对于茅台园来说,意味着它的管理和操作标准达到了先进水平,为茅台酒质量的稳定与品牌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通过符合ISO9002的质量管理体系,茅台酒厂不仅确保了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也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优势,帮助茅台酒增强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进而支撑茅台酒厂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播——茅台品牌价值的持续发挥

品牌建设不仅是产品销售的一部分,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邹开良明确了茅台品牌的核心价值,并以此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推广活动。如今人们所熟知的“中国酒文化城”便是邹开良在20世纪90年代的茅台镇所修建的。

202401261135051480527523.jpg

这种结合地域文化和酱酒文化的品牌建设策略,使茅台不仅仅是一个酒类品牌,还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在邹开良的引领下,茅台利用其文化软实力,在世界舞台上有效提升国家品牌形象,展示出了中国企业的独特魅力和长远视野,加深国际消费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促进国际文化多层次交流。

邹开良在茅台酒厂的工作不仅止步于时局下的变革,更关乎茅台酒厂百年发展下的深度转型,从技术、管理到品牌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铭刻着他的智慧和汗水。可以说,茅台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邹开良厂长的深思熟虑、开拓进取。在任何时代,领导者的视野决定企业的未来。邹开良,正是那位用远见卓识引领茅台迈向未来的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