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主题是“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年来,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重要贡献。”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在发布会上表示。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18年,工信部、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了《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深化融通发展理念,培育了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初步形成融通发展微生态体系。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是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的有效渠道,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梁志峰表示。

对于工信部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梁志峰在回答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提问时重点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一是建体系。融通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关系到大中小企业、相关政府部门、相关中介和服务组织等多方主体,需要形成工作体系、加强协同配合。今年5月份,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通过部门联动、上下推动、市场带动,凝聚各方力量,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七链”全面融通。

二是促对接。融通创新的难点在于中小企业和大企业能否接得上、接得准、接得紧。为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对接,工信部联合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在全国推动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已征集110余家大企业和1200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2000多项对接需求。比如,在青岛启动首场对接活动,140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围绕海尔集团的需求进行对接洽谈,达成合作事项86项,约80%的事项为初次接触并达成合作。目前已安排第一阶段15场对接活动,正在有序推进。

三是树标杆。融通创新是一项新课题,有的企业和地方还处在探索和观望阶段。为推动更多大中小企业通过融通合作实现创新升级,总结提炼了9类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典型模式,如大企业建立开放式赋能平台,以共享市场、技术、人才等资源,打破供需壁垒为特征的“平台赋能融通模式”;以大企业建设孵化基地,依托基地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为特征的“基地孵化融通模式”等,编发了案例集,供地方政府部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参考借鉴,推进融通创新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拓展。

展望未来,梁志峰认为,我国内需市场巨大,要素保障充足,产业配套体系完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还蕴藏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下一步,工信部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完善惠企政策体系,强化精准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支持广大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记者 李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