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节省时间、精准识别重整价值,实践中出现了上市公司在重整申请准备的同时,开展预重整的情况,而目前来看,预重整正在成为一些明显缺乏偿债能力的上市公司的优先选择。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1月8日,两市有18家公司显示处在预重整阶段。其中,有15家公司是ST企业,如何在今年尽快焕发新生机以顺利保壳,压力依旧较大。
有助于提高效率
对于当前上市公司中的预重整现象,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涛律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从近期的上市公司案例来看,在正式重整前使用预重整的手段,极大地提高了企业重整成功获得新生的可能性,优点体现在节省正式重整时间、提前引入投资人和共益借款、避免上市公司重整审批期间经营恶化等方面。”
梳理上市公司公告可见,预重整最早出现在2019年。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预重整是一种在司法实践中形成的新型重整方式。目前在实务中应用较多,企业在进入法定重整程序之前,让债权人、债务人、出资人等各方可以协商讨论并达成重整计划,帮助遇到困难的企业解除困境。
林涛表示,预重整可能发生在提出重整申请之前,也可能在提出重整申请后、法院审查期间进行,在程序上属于正式重整程序之前的准备或过渡。预重整中形成的工作成果,如债权审查结论、审计评估成果、财产调查情况、重组方案的表决结果一般来说会在重整程序中继续沿用,有助于提高效率、节省资源。
规范预重整信息披露
不过,梳理近四年来的公告可知,即使进入预重整程序,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等来自己的“白衣骑士”。
“预重整通过程序的先行介入,使一些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还是有价值的企业可以获得新生,缩短重整的时间,让围绕企业的相关链能尽快恢复运转。”王智斌说,不过,并不是所有运用预重整程序的企业,都能获得成功,也有一些公司,在启动预重整后,因各种原因退市。
而从上述18家处在预重整阶段的上市公司公告中可知,各公司预重整进展的顺利程度有着明显差异。*ST美尚是在2022年被债权人申请重整,随后,法院决定对公司启动预重整程序,并指定了管理人。进入2023年,预重整管理人发布了招募重整投资人的公告,至期满,仅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相关要求完成了报名,因此,成为预重整投资人。
*ST西发的预重整则遇到了延期。今年7月25日,法院决定对公司进行预重整,并指定预重整临时管理人,后续,临时管理人向法院提出申请,延长预重整期限1个月,法院认为,临时管理人延期理由正当因此决定延期。
林涛律师告诉记者:“预重整期间的中止强制执行问题、预重整期间费用和债务问题、预重整的信息披露问题需要关注。关于预重整的信息披露,下一步有必要做出统一适用的明确规定。此外,还要警惕预重整的泛化和滥用。”
本报记者 桂小笋